刷牙时吐出的泡沫里,藏着无数你看不见的敌人牙菌斑。这种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,正是蛀牙、牙龈出血的根源。
口腔里天然存在数百种细菌,它们以食物残渣中的糖类为养分。当细菌聚集到一定数量,会分泌黏性物质,将自己 “黏” 在牙齿表面,形成一层薄膜,这就是牙菌斑。
饭后 30 分钟,细菌开始大量繁殖;
12 小时后,菌斑就能形成稳定结构;
若不清理,24-48 小时内会进入成熟期,硬度增加。
牙菌斑肉眼难辨,只有用特殊染色剂才能显现,那些附着在牙缝、牙龈边缘的粉色斑块,就是细菌的 “温床”。
腐蚀牙齿:细菌分解食物产生酸性物质,会逐渐破坏牙釉质,形成蛀牙(初期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黑点或凹陷)。
攻击牙龈:菌斑刺激牙龈组织,引发炎症,表现为刷牙时出血、牙龈红肿。若发展为牙周炎,会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,最终牙齿松动脱落。
日常清洁:每天 2 次 “基础操作”
刷牙:早晚刷牙,每次至少 2 分钟,重点清洁牙龈边缘和牙缝。
用牙线:每天 1 次,将牙线紧贴牙面上下滑动,清除牙缝间的菌斑(只刷牙无法触及这些区域)。
辅助工具:针对性强化清洁
牙缝刷:适合牙缝较宽者,能深入清洁邻面菌斑;
电动牙刷:震动频率更高,清除菌斑效率比手动牙刷高 ;
冲牙器:通过高压水流冲洗牙缝,适合戴牙套或牙龈敏感者。
定期 “大扫除”
即使日常清洁到位,仍会有菌斑钙化形成牙结石(无法通过刷牙去除)。建议每年洗牙 1-2 次,由医生用专业器械清除牙结石,避免菌斑再度大量滋生。牙菌斑无法彻底消灭,只能通过持续清洁控制其数量。养成 “早晚刷牙 + 用牙线” 的习惯,才能让牙齿远离细菌侵害。毕竟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简单,比起补牙、根管治疗的痛苦,每天多花 5 分钟做好清洁,实在划算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