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牙齿松动时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牙是不是保不住了,得拔?其实,牙齿松动≠必须拔牙。是否需要拔除,关键得看松动的原因和程度,多数情况下,只要及时干预,牙齿是能保住的。
01先搞清楚:牙齿为什么会松动?
牙齿不是孤立长在嘴里的,它扎根在牙槽骨里,周围有牙龈、牙周膜等组织固定。这些支撑系统出了问题,牙齿就可能松动。常见原因有这几种:
牙周病(最主要原因):牙齿周围堆积的牙结石、牙菌斑会持续刺激牙龈,慢慢破坏牙槽骨。牙槽骨萎缩后,牙齿失去支撑,就会越来越松。
外伤:比如吃饭时突然咬到硬物,或运动时撞到牙齿,可能导致牙周组织暂时受损,牙齿出现松动。
根尖周炎:牙齿内部的牙髓发炎后,炎症可能扩散到牙根周围,形成脓肿,破坏牙根与牙槽骨的连接,导致松动。
生理性松动:健康牙齿本身也有轻微松动(比如咀嚼时),这是牙周膜的弹性缓冲,属于正常现象。
其他因素:比如孕期激素变化、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,可能影响牙周健康,间接导致牙齿松动。
02牙齿松动了,到底要不要拔?
判断的核心是:牙齿还有没有保留价值,能不能通过治疗恢复功能。一般按松动程度分 3 种情况:
轻度松动(1 度):牙齿左右松动幅度<1 毫米,没有明显疼痛或咬合问题。
这种情况几乎都能保留。比如牙周病导致的轻度松动,通过洗牙、刮治清除牙结石,控制炎症后,牙齿会慢慢稳固;外伤引起的轻微松动,可能只需让牙齿休息(避免咬硬物),配合局部消炎,1-2 周就能恢复。
中度松动(2 度):松动幅度 1-2 毫米,可能伴随咬合不适或牙龈红肿。
多数仍有保留机会。比如牙周病患者,除了基础治疗,可能需要牙周手术修复牙槽骨,或用夹板固定松动牙;根尖周炎导致的松动,通过根管治疗清除炎症后,牙齿通常会逐渐稳固。
重度松动(3 度):松动幅度>2 毫米,甚至上下浮动,无法正常咀嚼,或反复发炎、疼痛。
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拔。比如牙槽骨已经严重吸收(只剩牙根长度的 1/3),治疗后也无法恢复支撑;或牙齿松动同时伴随严重龋坏、牙根折断,没有修复意义。
03记住:能保就尽量保,拔牙不是一了百了
自然牙齿的功能(咀嚼、发音、维持面部形态)是假牙(种植牙、烤瓷牙等)难以完全替代的。即使牙齿松动,只要医生评估有保留可能,都建议先治疗:
比如通过牙周治疗控制炎症,让牙齿恢复一定稳固性,哪怕只能保留几年,也能减少拔牙后修复的成本和麻烦。
即使最终不得不拔,也建议先治疗炎症,避免拔牙后感染扩散。
04发现牙齿松动,第一时间该做什么?
别自己晃牙齿:反复用手掰动会加重牙周组织损伤,让松动更严重。
及时就医检查:通过口腔检查、X 光片明确松动原因(是牙周病、外伤还是根尖周炎),医生会制定针对性方案。
暂时调整饮食:避免咬硬物(如坚果、骨头),少吃过冷过热食物,减少牙齿刺激。
做好口腔清洁:坚持早晚刷牙、用牙线,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加重炎症。